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政府信息公开平台>部门信息公开>西湖区发展改革委员会>规划信息
分享到:
索引号: A25010-8134-0857-4614-2613-6750 主题分类:
发布机构: 西湖区发改委生产计划科 生成日期: 2018-02-08
文件编号: 西府发(2006)2号《南昌市西湖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个中长期发展规划。根据《中共西湖区委关于制定西湖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科学编制并有效实施“十一五”规划,对于组织全区人民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开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新局面,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有效性: 有效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南昌市西湖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 浏览量:
  • 字体【      】
   

《南昌市西湖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个中长期发展规划。根据《中共西湖区委关于制定西湖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科学编制并有效实施“十一五”规划,对于组织全区人民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开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新局面,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一、“十五”期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回顾

“十五”期间,在区委、区政府正确领导下,全区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富民强区”的总目标,振奋精神,求真务实,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促进了区域经济跃上新的台阶,社会事业得到了全面、协调发展,圆满完成了“十五”计划的各项目标任务。

经济实力迅猛提升。“十五”期间,各项经济指标均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2005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98亿元(含南烟),约占全市gdp的1/5,年均增长16.54%;财政总收入9.45亿元,实现了三年翻番,地方财政收入2.72亿元,年均增长15.34%,比2000年翻一番;2002年至2004年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销售收入、利税总额三项指标实现了三年翻番;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7.0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5.69亿元,年均增长19.15%,位居全省第一;个私民营经济增加值40.02亿元,年均增长46.99%。五年来,实际利用外资9434万美元,年均增长105.43%,利用内资19.5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88.4%,海关出口创汇今年完成1.3亿美元,名列全省各县区第一。

改革开放稳步推进“十五”期间,对外开放力度不断加大新办“三资”企业50余家,其中引进世界500强、国内200企业8家第三产业业态向规模提升全区现拥有大型综合商场9个,专业市场18家,集贸市场21家,市级商业街4条,以全国十大小商品市场之一的洪城大市场为龙头的八大市场群,年交易额已经突破了200亿元。产值超亿元、纳税额200万元个私民营企业16家,个私民营经济对全区财税贡献率已达到66%。改革攻坚向纵深推进,企事业单位改革工作成果显著,区街企业完成改制31家;行政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力度不断加大,“公开招聘、择优录取”的人事管理新模式已初步形成,累计公开招聘公务员59名,中小学教师109名,其他专业技术人员22 名;街居管理体制改革在全市率先启动,“四化”管理模式初见成效

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十五”期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成绩显著,市政建设区级财政累计投资1.33亿元,连续三年实施“百路大战”改造道路130条,改造道路总长35.4公里,两轮“连心路”工程修建道路308条,改造道路总长34公里。低洼地改造顺利推进,百脑汇广场、船山广场、地王广场全部竣工,拆除危旧房11.91万平方米。美化亮化绿化工程长抓不懈,美化了20条道路626栋建筑,亮化了小街巷374条,新建了51绿地、休闲广场,绿化覆盖率提高到30.2%,象山广场成为老城区第一大社区文化广场绳金塔公园经过4期扩建,建成面积达 3万多平方米以创建工作为动力,环境整治、社会文明、长效管理工程同步推进,开展了“五车”、“六小”、集贸市场、环境保护等一系列专项整治,城区环境基本达到了“眼睛为之一亮、面貌为之一新、精神为之一振”的效果。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十五”期间,社会事业发展捷报频传。我区先后被评为全国科教进社区先进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全国群众体育工作先进单位,被列为全国科普示范区、全国课程改革实验区、全国艾滋病防治示范区、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全国中医药特色卫生服务示范区,荣获了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先进县区、全省工业三年翻番全面先进单位等一系列荣誉,并两次蝉联全省“双拥”模范区称号,实现了“双拥”模范区五连冠。绳金塔、新风楼等一批历史文化资源得到开发,200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已占gdp的4.7%。社区建设开创了新的局面,投入2300多万元,100%的社区居委会办公用房等硬件设施全部达标,所有街道建立了一门式社会事务受理中心,在全市率先成立首家社区培训学院,建设桥社区历史性地接受了胡锦涛总书记的视察并得到充分肯定。社会福利事业取得了新的进步,全区所有街道都建立了老年活动中心,区社会福利院被评为全国星光计划项目先进单位和全省一级社会福利院。社会保障面进一步扩大,区、街、居三级劳动保障网络基本形成。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力度加大,切实做到了“应保尽保”,自2000年以来,连续三年荣获全省低保工作先进单位。

过去的五年,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机制体制不断创新,城市环境日益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为“十一五”时期西湖的跨越式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特别是全区上下始终保持着一种旺盛的精神状态,忘我工作,奋力拼搏,“争第一、创唯一”的新理念已经贯穿于各项工作之中,成为全区干部职工的自觉行动,这些都是我们西湖加快发展的不竭动力。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看到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我区经济总量还不大,综合实力还不强,经济结构还不够合理;城市建设和管理存在一些薄弱环节,还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完善和提高随着改革的深入,各种利益矛盾增多,协调各方关系,保障弱势群体利益,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还相当艰巨对此,必须高度重视,切实加以解决。

二、“十一五”期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分析

 “十一五”期间,为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必须准确把握“十一五”期间的发展形势。未来五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既面临着大好发展机遇,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面临的机遇:

从国际看,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保护期结束,国内外市场竟争更加白热化,但全球经济仍将处于新一轮增长期,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国际产业的战略性调整,特别是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产业转移的速度不断加快,国际环境对我们仍然有利,并蕴藏许多发展良机。从国内看,我国经济仍处于快速增长的上升周期,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和新兴产业的培育创造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国家统筹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更趋完善,促进中部崛起战略的稳步实施,为我区加快发展创造了条件。从省市看,我省以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000美元为主要标志,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实现了历史性跨越。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又提出了要大力推进“五化”(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经济国际化和市场化)、建设“三个江西”(创新创业江西、绿色生态江西、和谐平安江西),努力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中有更大的作为。南昌现在已经达到了“三年有个阶段性大变化”的要求,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力和集聚力进一步增强。中心城区的区位优势使我们在新一轮发展中处于较为有利的位置,区划调整后的城市格局为西湖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我们提供了坚实的文化支撑。这些都为我区今后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坚实的基础。

面临的挑战:

虽然我区“十五”期间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和沿海发达地区的城区,即使和中部地区其他城区相比也没有明显优势,经济实力仍处于中下水平,赶超的任务还十分艰巨。城市基础设施不完善,低洼地、危旧房面积大,旧城改造的任务十分繁重;生活困难群体数量不少,安置下岗失业人员任务艰巨,社会保障的压力沉重。社会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前进过程将面临更加复杂的利益关系和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依然存在,改革的难度不小,协调发展的任务很重。综合起来看,挑战和机遇并存,机遇依然大于挑战。我们一定要切实增强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抢抓机遇,乘势而上,积极应对各种挑战,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在新一轮竞争中赢得主动,在新的起点上开创我区各项事业的新局面。

三、“十一五”期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目标。

“十一五”期间,是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目前,全省、全市正处于发展的快车道,我区政通人和,发展条件比任何时候都好,区划调整后发展潜力和空间比任何时候都大,我们必须抓住机遇,顺应发展潮流,在共同发展中力争上游,力争西湖在全市有位置,在全省有名气,在全国有影响。

基本原则:

--坚持建设全省“经济强区、文化大区”的战略目标。建设全省“经济强区、文化大区”,是基于我区实际提出的科学发展目标,是经实践检验行之有效的正确发展思路,必须坚定不移地贯穿于整个“十一五”规划实施的全过程,统一于加快富民强区、实现快速崛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

-- 必须坚持“三产兴区”战略。把推进三产发展作为发展区域经济的主攻方向,改造提升传统三产,大力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核心的现代新型三产,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培育产业集群,壮大优势企业,提高发展质量,优化发展环境,进一步巩固三产的主导地位,使之成为拉动西湖经济快速增长的强劲动力。

--必须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围绕建设文化大区,强化文化传承创新功能,充分挖掘、整合和利用我区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打响“十大”文化品牌。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以文化推动经济,以文化彰显特色,以文化凝聚人心,以文化提升西湖核心竞争力。

--必须坚持城乡互动、协调发展。充分发挥中心城区资源优势,强化城区集聚和辐射功能,增强城区的产业基础和扩张能力。努力提高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积极有序推进旧城改造,完善城市功能,健全城市管理六级网络,进一步做优做美西湖。加快桃花地区城市化进程,努力打造全省第一镇,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速实现农村向城市、农民向市民的转变。

--必须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深入实施大开放主战略,进一步扩大开放的程度和范围,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为经济发展拓展更广阔的空间。深入推进各项改革,下更大的决心,以更大的力度清除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必须坚持建设和谐社会。贯彻以人为本的要求,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切实维护群众利益;更加注重改革发展稳定的协调,努力构建和谐平安西湖。

总体发展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和完善 “三产为主、二产为辅,文化为基、民生为本,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工作思路,做大经济总量,增强综合实力,丰富城市内涵,推动创新创业,促进和谐平安,真正使西湖经济社会走上科学发展的轨道,基本确立全省经济强区、文化大区的地位,为富民兴赣,建设开放活力南昌、文明和谐南昌、诚信创业南昌、生态园林南昌作出应有的贡献。

奋斗目标:

(一)经济发展指标:

1.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15%;

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速18%;

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25%;

4.实际利用内资:年均增速15%;

5.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速15%;

6.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速17%;

7.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速17%。

(二)人民生活指标:

1.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速15%;

2.城市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速10%;

3.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4.新增就业人数:五年共30000人。

(三)社会发展指标:

 1.全民受教育年限:12年;

2.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01‰以内。

(四)生态环境指标:

1.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9平方米以上。

四、“十一五”期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发展重点

“十一五”期间是落实和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和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全区要根据市委八届十次全会和区委九届五次全会精神,坚持以人为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保持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势头,努力把我区建设成为全省的“经济强区”和“文化大区”,为南昌市率先崛起和实现全省在中部地区崛起作出更大贡献。

主要任务:

实现全省经济强区的目标是:以财政总收入、地区生产总值、城市居民收入为主要标准,经济实力保持全省各县区前列,在中部省会城市中心城区中位次前移,加快追赶沿海发达省会城市城区的步伐,尽快缩小差距,将我区打造为全省商贸中心区和全省金融中心区。

实现全省文化大区的目标是:挖掘历史文化,繁荣现代文化,打响西湖文化品牌,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基础建设,迅速提升我区在全省、全市的文化地位,实现建设全省社会文化先进县区的目标,到“十一五”期末,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0%以上,文化产业对地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达到15%,将我区打造为全省创意产业和文化产业中心区

发展重点:

(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努力建设经济强区

始终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理念,发挥区位优势,调整经济布局,促进产业升级,提升发展质量,努力把西湖区建设成为全省经济强区。

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按照“三产兴区”发展战略,围绕“合理布局、特色各异、功能互补、集约发展”的原则,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十一五”期间三产布局将由七大部分组成:①抚河路东、八一大道西、中山路中心商业商务区;②丁公路和朝阳洲、桃花镇区域性商业中心;③以万寿宫和绳金塔地区为主体的旅游文化商业街;④以朝阳洲、桃花镇和八一大道东新建高层次居住区为主体的社区商业;⑤四种类型不同功能的11条专业商业街;⑥以洪城大市场为核心的专业交易市场群;⑦沿江十里长堤经济带和象湖经济圈。

1)中山路中心商业商务区:范围包括东至八一大道,西至抚河路,北至中山路、南至站前西路(包括绳金塔地区)。其中三条市级商业街:中山路、八一大道、抚河路;有二条面向特定消费群体的专业特色街:渊明南路服饰街(现为鞋业街)、孺子路餐饮街和较为集中的宾馆区,规划商业面积20万平方米。

2)区域性商业中心,“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三个:

丁公路商业商务中心:范围包括北至北京西路、南至站前路、东至二七南路、西至八一大道东。其中包括一条商业商务大道:北京西路,四条专业特色街:即丁公路商务餐饮街、站前路商旅餐饮街、洛阳路建材街、天佑路时尚服饰街,规划商业面积10-12万平方米。

朝阳洲商业商务中心:范围包括北至中山西路、南至洪城路、东至抚河西沿岸、西至赣江滨江路。主要以本区域居民消费为主的属地型商业,布局上以块为主,条块结合,即以朝阳中路、抚生路口为中心向四周辐射的商业街。规划商业面积20万平方米以上。

桃花镇商业商务中心:范围包括北至洪城路、南至生米大桥大道、东至象湖沿边,西至赣江滨江路。该商业商务中心主要以本地居民消费为主,外来旅游、商务客为辅,布局上以块状为主建设。规划商业面积10 万平方米。

3)旅游文化商业街:万寿宫核心商业区范围包括东起翠花街路,西南至船山路,北至中山路,规划商业面积6.3万平方米;绳金塔商业区范围包括东起养济院,西至抚河路,北至站前西路,南至绳金塔路,景区占地45亩。

4)社区商业中心:主要根据居民集群状况建设。“十一五”期间将分别在民居群体中心,以便民、利民为目的,建设社区商业中心,每个中心服务人口3-5万人,基本商业面积3-4万平方米,在居民一般集中区域(1-3万人)配置居住商业中心,在民居小区配置街坊商业点。

5)特色商业街:加强部门协作,搞好规划衔接,做到改造一条道路、打造一条商业特色街,以适应不同消费群体个性化、多样化需求。“十一五”期间,重点打造抚河路金融街、八一大道宾馆商务街、中山路商业街、北京西路商务楼街、孺子路餐饮街、丁公路餐饮街、站前西路餐饮街、洛阳路建材街、渊明南路服饰街、系马桩小吃街、二七南路社区型商业街。

6)专业市场:以洪城大市场为龙头,围绕已建成的省五华批发市场、省家电市场、鸿顺德国际商贸城(一期)、江西联信大市场、华东商贸城、赣通货运配载城、盛世东方商贸城等大市场,“十一五”期间按照完善功能、特色各异的原则,筹建金润物流中心、绿泰农资

大市场、轮胎大市场、宝源大市场等四个市场,以上十二个市场共占地1481亩。

7)沿江十里长堤经济带和象湖经济圈:沿江十里长堤经济带开发建设成为以金融、高档写字楼、宾馆及配套的现代餐饮娱乐业等为主的商务带,主要分布在生米大桥和中山桥之间的滨江带。象湖经济圈开发建设成为以旅游、休闲、度假、宾馆、垂钓、水上运动区及配套的餐饮娱乐业等为主的旅游娱乐区,主要分布象湖沿边。

在优化调整全区三产布局的基础上,加快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策应现代制造业基地的打造,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十一五”期间,着力将西湖区打造成为“全省商贸中心区、全省金融中心区、全省创意产业和文化产业中心区”。大力培植产业聚群和支柱产业,积极推进分散经济集聚发展,块状经济聚群发展,重点抓好支柱产业发展和各大专业市场融合提升,依托新华群科技网络广场和长运科技大市场,形成全省it销售集聚优势,把洪城大市场群打造成为立足南昌、面向全省、辐射华东的商品集散地,并依托洪城市场群,构建集交通运输、仓储配送、信息网络等功能为一体的物流集散地。通过老城区改造、商业街打造、加盟连锁等形式,改造提升社区商业网点的档次和品味。引进知名公司区域总部或办事处、电子商务机构、中介咨询服务机构等现代服务企业入驻,着力将我区逐步建设成为全省商贸中心区。大力推动金融保险业的发展,抓住外资银行准入机遇,大力引进知名的国内、国外金融机构在西湖区设立分支机构,积极发展证券、保险、信托投资、租赁、财务等各类非银行金融机构,支持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的发展,积极搭建银、政、企沟通合作平台,着力将我区逐步建设成为全省金融中心区。全面推进具有高聚集性、高附加值性、知识密集性、高成长性和低消耗性特点的创意产业的发展,抓住辖区工业企业“退城进郊”的产业调整形势,整合空置厂房资源,融合西湖历史文化内涵和现代文化,通过政府引导,推动聚集,逐步形成以“南昌创意产业中心”为平台,各创意园区为支撑的现代知识性产业体系架构,着力将我区逐步建设成为全省创意产业和文化产业中心区

积极发展都市工业。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发展低消耗、低污染、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都市工业。依托辖区工业现有基础,积极支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加大技改力度,打造自主品牌。努力培植以电器开关、服装针织、印刷、建筑安装等支柱行业。鼓励中小型工业企业“靠大联大”,开展专业化协作配套,扩大市场份额。大力发展“飞地经济”,引导部分高消耗企业退城进郊,“十一五”期间,在安义筹建1个新的西湖工业园。加快企业改制步伐,坚持“一厂一策”,通过兼并、资产重组等方式扩大现有企业生产规模,提升经营水平,努力做大我区工业经济总量。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充分利用昌北、昌东和桃花工业园区土地资源优势,着力引进产业层次高、带动作用大的企业入园落户,使昌北、昌东和桃花工业园成为自主创新的产业集聚区,全面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十一五”期间,在桃花地区建设无污染的都市工业园区,并打造成为大市场群配套加工小商品的生产基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以节能降耗,减污增效为目标,以技术、管理为手段,推广清洁生产,禁止、限制重污染产业发展,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城区。

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稳定为中心,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着力加快桃花地区农业的发展。适度发展以蔬菜、花卉等为主的种植业,推动水产养殖业。按照朝阳地区的总体规划要求,积极引导农业向二产、三产转移,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和以休闲、观光、文化、物流等社会化服务为重点的第三产业,积极推进农村信息、技术和流通设施建设,形成城乡联动,互为资源、互为市场的产业格局。鼓励农村发展各类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增强农村集体经济,加快农村集体经济产权结构的调整,形成若干个实力较强的农村经济实体。

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紧紧抓住国际和沿海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机遇,加大欧美日韩等跨国公司的引进力度,加快对接长、珠、闽经济圈的实质步伐,全面推进产业的对接与融合。注重招商选资,进一步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效益,把引进外资同提升地区产业水平、培育优势产业集群结合起来,同企业改组改制和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结合起来。拓宽招商领域,进一步推进商贸、旅游、金融、文化、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领域的开放。完善招商机制,加快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为主、专业化招商的新机制,强化网络招商、中介招商、驻点招商,突出以商招商、产业招商。发展楼宇经济,大力开展楼宇招商,吸引一批知名企业在区内设立分支机构或办事处,注重引进先进技术、管理方法和优秀经营管理人才,提高楼宇经济对就业和地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扩大外贸出口,完善外贸出口激励机制,扶持一批外贸出口龙头企业,鼓励企业创立自主品牌,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十一五”期间致力引进2-3家世界500强和5-6家国内200强企业,重点培养和扶持5-8家出口创汇大户。

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按照“优化环境、放手发展、扩张总量、提升质量”的要求,努力提高个私民营经济占全区经济总量的比重。扩大投资领域,鼓励、引导非公有资本投资教育、科研、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吸引非国有资本进入基础产业领域,参与国有集体企业改制、重组。扶持优势行业,大力推进我区批发零售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餐饮住宿娱乐业、房地产业、建筑安装业等优势行业的发展。培育扶持一批优秀企业,重点扶持科技型、外向型、吸纳失业人员就业型民营企业。打造名优品牌,重点支持一批龙头企业提高规模效益,加速品牌扩张。注重加强引导,规范企业经营行为,引导企业走诚信守法发展道路,积极回报社会。“十一五”期间,个私民营经济增加值年均增长25%,每年增加1-2户纳税200万元以上的大户。

(二)打响西湖文化品牌,建设全省文化大区

千年南昌看西湖,“十一五”期间,以规划为龙头,以项目为抓手,以产业为支撑,以人才为保障,化历史文化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产业优势,促进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发展,努力把西湖区打造成为全省文化大区。

打造西湖文化旅游品牌。加大对辖区现有古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打响西湖区“绳金塔景区、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八一起义纪念馆(陈列馆)、铁军广场、孺子亭公园、天香园、黄秋园纪念馆、新风楼、利玛窦、古巷文化”等十大文化品牌资源,高起点精心打造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绳金塔景区,把万寿宫打造成传统商业文化和民俗文化相结合的文化旅游街区,业态包括赣商文化展示区和以传统街巷民居为标志的特色休闲街区等;把绳金塔景区打造成传统文化和现代休闲文化相结合的文化商旅区及全省民俗文化艺术中心,业态包括古玩集藏博览区、民间文化展艺区等。充分挖掘五大文化资源,以文化资源推动旅游发展:一是“红色资源”,包括南昌八一起义总指挥部旧址,新四军军部和铁军广场等。二是“古色资源”,包括古万寿宫遗址及古文化街区、绳金塔景区、孺子亭公园、新风楼、江南古街区、天主教堂、观音阁、基督教堂、南浦飞云等。三是“生态资源”,包括抚河故道、象湖公园、天香园等。四是“饮食文化资源”,包括孺子路饮食文化街、中山路商贸街、煌禽卤鸭、“品香斋”蛋黄麻花、白糖糕等。五是“人文景观资源”,包括黄秋园纪念馆、象山文化广场、福山街心花园等。同时,推出以区内景点与区外西山万寿宫、滕王阁、象湖、八大山人纪念馆等景点相结合的旅游线路,逐步形成一个交通发达、设施完善、服务一流、环境优美、具有时代感的旅游区域。加大景区、景点的宣传推介力度,在“留得住,有看头”上下功夫。同时加大景区、景点旅游产品的研发和风味特色商品、小吃的开发,尽快形成西湖文化旅游产业链。

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建立健全文化发展扶持政策,加快形成多渠道、多元化的文化建设投入机制,积极探索以市场化运作方式发展文化事业的新途径。积极扶持发展书报刊业、家用电器与广播电视器材销售业、广告业、旅行社服务业四大优势文化行业,使其上规模、上档次,努力培育壮大若干个具有规模优势和竞争实力的大型文化产业集团。加大扶持一批文化艺术、休闲娱乐、摄影彩扩、新闻出版、音像、网吧、文具工艺品等已经具有一定优势和潜力的文化企业,壮大规模,提高效益。大力发展会展业,坚持市场化运作方式,以绳金塔庙会会展品牌为龙头,积极引进知名的专业展览公司落户西湖,做大做强会展经济。继续开展古巷文化研讨会、孔子文化节、时尚嘉年华、民俗文化艺术节、和睦邻里节等文化活动,加速提升品牌效应。

加强文化设施建设。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公益文化设施网络。抓好文化馆、图书馆改扩建,确保每馆面积达1500平方米以上,发展公共图书事业,完善图书自动化管理,实施全区文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程。图书馆藏书量力争每年增长4000册,到2010年达到8万余册。成立镇、街道宣传文化站,面积要达到200平方米以上,藏书量1500册以上,桃花镇、各街道要有80%以上的村、社区建立宣传文化室。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文化活动,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进一步整合文化人才资源,研究制定《西湖区优秀文化人才奖励实施办法》。加强文化市场管理,进一步整顿和规范网吧的经营,查处和打击非法出版物,保护知识产权,建立健康、繁荣、有序的文化市场。

(三)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平安西湖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积极实施民心工程,完善社会服务体系,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坚持“就业优先”发展战略,建立扩大就业的有效机制。积极推进公共就业服务,进一步加快区、街劳动保障事务所及社区社会劳动保障服务室网络建设,实现区、街、社区三级联网,全力打造“新三化”的服务窗口;通过招聘就业、送岗就业等方式,广开就业渠道,切实解决“零就业”家庭和残疾人就业难的问题。加强公共职业技能培训,加大以“定向、定岗”培训为重点的劳动技能培训和面向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培训力度,开展市场所需专业和工种的定向培训,形成以培训促进就业,以就业促进创业的良性机制。“十一五”期间,建设西湖区劳动就业服务中心。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巩固“两个确保”,进一步加强三条保障线的衔接,加大对养老保险资金的筹措、平衡力度,强化基金征缴,征缴率力争达到90%,切实做到退休人员养老金足额发放率达100%,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率达100%;加大失业保险征缴面,加快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与失业保障的并轨步伐,扩大医疗保险覆盖面。努力做好城市拆迁户和失地农民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加大执法监察力度,进一步整顿劳动力市场秩序,规范劳动用工管理,规范企业工资支付行为,逐步推行履行保证金制度。

民政事业。坚持“以民为本”宗旨,做好弱势群体扶助工作。健全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做好城市生活无着落的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工作;继续实施廉租房制度,扩大住房救助范围;逐步健全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对农村“五保”对象、特困救助对象实施大病统筹;建立统一的基层社会救助管理服务网络和工作平台,做到区有社会救助中心,街道(镇)有社会救助所,社区(村)有社会救助站,到2010年,逐步形成以城市低保和农村特困户救济为基础,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生活救助、社会互助、法律援助和残疾人帮扶“八位一体”的社会救助体系。推进社会福利事业发展,加快社会福利院和敬老院的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在两年内“五保”集中供养率达80%以上,城市“三无”对象集中供养率达90%以上,到“十一五”期末,分别达到95%和100%。切实关注老年群体,健全老年服务设施,设立区、街、社区三级老年人活动场所,开展老年文化体育活动。积极开展军民共建,推动双拥工作。切实加强社区居委会建设,按照“八位一体”的要求,健全“六级网络”,优化社区居委会干部队伍结构,夯实基层组织。

社会稳定工作。围绕落实维稳链式管理的要求,建立健全各种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机制和高效灵敏的应急机制。成立信访接待中心、矛盾调处中心,运用多种手段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大力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继续做好防范和处理“法轮功”等邪教组织工作。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十一五”期间,建设一批平安示范街道和平安社区。依法严厉打击、有效遏制各类刑事犯罪活动,保障人民安居乐业。加大技防投入,推进消防制度社会化,预防和减少火灾事故,“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桃花、朝阳地区的小型消防站。按照“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建立“三级机构、四级网络”安全监管体系和覆盖全区、反应快速、救援有力的公共安全救护网络。强化公共安全专项整治,建立生产、交通、消防、治安、卫生食品等领域的良好秩序。到2010年,基本建成“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企业全面负责,群众监督参与,社会广泛支持”的公共安全体系,使全区公共安全状况明显好转,各类安全事故与死亡人数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各项指标达到全市中上水平。“十一五”期间,筹建西湖区人民防空地下指挥所。

卫生事业。以“深化改革,加强管理,加快发展”为主线,积极推进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卫生监督三大体系建设,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全面完成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区卫生监督所的建设,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扩大计划免疫范围,继续强化五苗接种,到2010年,儿童计划免疫五苗接种率以街办为单位达95%以上;认真做好非典型肺炎、高致病性禽流感和乙肝等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工作;完善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功能,到2010年全区传染病总发病率控制在300/十万以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内涵建设;完善城市医疗服务体系,建立社区卫生服务组织和综合医院、专科医院的双向转诊制度,形成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的良性循环。完成桃花镇卫生院、村卫生所的改造和建设任务,桃花镇乡村医生都具备执业助理医师以上执业资格,到2010年构建较完善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和防保网络。大力开展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全区居民健康知识普及率达75%,健康行为达标率达65%,推进除“四害”工作,加大病媒生物防治力度,使之控制在不足为害的标准。重视母婴保健,提高孕产妇住院分娩率、孕产妇死亡控制在4/万以下,婴儿死亡控制在25‰以下,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控制在30‰以下,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切实保障妇女儿童权益。

体育事业。推进全民健身运动,努力提高人民群众身体素质。重点抓好学校青少年体育,乡镇农村体育和社区城市体育。加快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农村体育根据农业、农村、农民的特点,开展体育活动;城市体育以社区为单位积极开展居民健身活动,使50%的家庭和30%的居民达到规定的健身要求。加快体育设施建设,增加体育健身路径,到2010年确保每个社区有一批社区健身器材。以市场为导向,发展体育产业,从而推进全区群众体育事业快速健康发展。

人口与计划生育。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以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为目标,为全区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广泛开展计划生育宣传,以多种渠道和方式广泛深入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促进人们的生育观念转变,增进家庭文明幸福。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计划生育率达95%以上,出生婴儿性别比控制在108:100以内。切实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与服务,完善三个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站的功能,为流动人口提供方便、安全、可靠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大力实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工程,开展以技术服务为重点的优质服务,建立健全计划生育专业技术服务队伍和区、街、社区三级生殖保健服务网络,力争到2010年,使全区90%育龄女性、70%的育龄男性享有基本的生殖保健服务。

民主政治建设。切实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全面提高全区各级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保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推进政协履行职能的规范化、程序化,促进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进一步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切实做好民族宗教工作、对台工作和侨务工作。区政府部门要通过政务网全面开通社情民意的表达渠道,建立和完善社会沟通机制。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完善科学决策机制,增强决策的透明度,严格落实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度。深入开展普法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质,不断加大依法治区工作力度。完善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和执法过错追究责任制,坚决克服执法不作为和乱作为现象。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司法监督,促进司法公正,维护司法权威。

(四)加强城市建设与管理,彰显中心城区魅力

按照建设新型城镇化的要求,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质量建设、高效率管理的原则,一手抓建设,一手抓管理,完善城区功能,改善人居环境,提升中心城区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加快城市基础建设。坚持“南进西扩、拉开框架、建设新区、改造旧城、完善功能、提高品位”的中心城区发展思路,做优做强中心城区。加大老城区的建设投入,多方筹集资金,积极有序推进低洼地危旧房改造工程,到2010年,全区危房在2005年基础上力争减少50%。继续实施小街巷改造工程、美化亮化工程和“百路连心”工程,解决老城区积水、市政道路和纯居民区路灯问题,实现区管道路高、次级公路路面率从“十五”的80%提高到90%以上,老城区内实现无泥土路面,道路硬化率达100%。加快朝阳地区城市化进程,按照市政府统一部署和规划要求,积极争取市政府出资,配合加快朝阳、桃花地区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朝阳小区改造工程,推动对抚生路、桃苑大街等道路的改造,通过路网改造,三年内彻底改变朝阳地区积水、行路难的状况;实施桃花地区水系改造工程,建设一批休闲、购物等配套设施项目,到“十一五”期末,把朝阳、桃花地区打造成为休闲观光、适宜居住的新区。改造象山广场文化设施,建设绳金塔仿古街,打造二七南路、朝阳中路等商业街,丰富城市文化内涵,增强城市商业活力,努力形成建设、文化、商业的良性互动。

加强市容管理和环境保护。确立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理念,着眼长远,合理规划,切实落实环保措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区。按照市政府对环卫事业现代化、垃圾收集分类化、垃圾运输密闭化、垃圾处理无害化、粪便排放管道化、环卫作业机械化、环卫管理科学化、环卫科技现代化、道路清扫保洁制度化的要求,创建最佳人居生活和工作环境,“十一五”期间,新建改建公共厕所103座,垃圾中转站35座,使城区环境卫生公共设施基本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达到国内省会城区先进水平。加强环境保护和监管,完善环境质量监测体系,狠抓环境综合整治。到2010年,新建2个环保绿色社区,5所小学达到环保绿色学校的标准,三废治理率到2010年噪声达标区要扩大到18平方公里,烟尘控制区扩大到32平方公里,环境噪声平均值控制在55分贝以下,全年空气环境质量优良率稳定在80%以上,水环境质量继续达国家二级标准,基本实现城区无污染企业,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100%。以城区街巷、公共场所为重点,抓好绿化工作,“十一五”期间,建成万福寺、福山巷等绿地广场,提高绿地覆盖率。

创新城市长效管理机制。着力破解城市管理落后于城市建设的矛盾为目标,完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六级网络”的运行机制,进一步消除城市管理盲点,促使城市管理各职能部门之间同步协调、形成合力。按照“完善、改革、提高”的要求,继续深化街居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四化”管理模式,理顺条块关系,落实社区工作准入制度,推进下派人员、下放的职能与街道社区的衔接融合,增强街道社区管理能力。结合街道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分步实施房管、市容等事业单位的改革。加强城市管理的综合执法力度。加快推进城市管理的“网络化、数字化、信息化、人性化”,完善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促进城市管理水平显著提高。

(五)实施科教兴区和人才强区战略,建设创新创业西湖

坚持“科技”和“人才”支撑战略,优先发展教育,大力发展科技和吸引高素质的人才,推动城区的不断创新与发展。

加快科技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坚持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和改造传统产业并重、引进推广先进技术与提高自我开发能力并重的原则,加快企业科技自主创新项目的研发,组织实施5个省市科技项目, 60个科技进步奖项目。加大科技成果的转换力度,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扶优扶强高新技术产业,“十一五”期间,着力挖掘、培养1-2户具有高经济潜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实现高科技产值稳步增长。积极培育农业科技型企业,引导农民科学合理地对农业结构进行调整。加大对“三产业”的科技三项经费的投入。持续加强科学普及工作,增强全社会创新意识,认真做好防震减灾工作。同时以推广、应用数字技术为重点,大力发展现代信息事业。加快政府电子政务建设,建设和整合一个覆盖全区各部门、街道、社区的统一办公信息平台,进一步完善我区电子政务系列应用工程,建立区政府数据中心,完善 oa办公系统,实现无纸化办公,包括门户网站体系、统一网上审批办证、档案信息网等,逐步实现政府信息化带动企业,社会信息化的目标,加快我区信息化进程,努力实现“数字西湖”。

优先发展教育。注重教育的均衡发展与协调发展。深化教育改革,巩固“双基”成果,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积极创建“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不断拓宽社区教育渠道,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推进西湖社区培训学院发展,继续促进民办教育的发展,到2010年,力争扶持创办3所有质量、有特色、有影响的民办学校。深入推进“三名”工程,不断壮大“三名”队伍,力争达到8所名校。整合教育资源,改善办学条件,对珠市小学、朝阳小学、濠上街小学、桃花五村小学、桃花观洲小学、桃花小学、桃花十里小学等一批学校进行扩建改造。增设新的教学网点,加快莱茵半岛学校配套的建设。“十一五”期间,区委党校力争达到中专体制的目标。加强义务教育向两头延伸,多渠道、多策略地扶持学前教育,争取创办一所优质高中。认真解决教育难点问题,进一步规范教育收费,切实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建立“西湖扶贫基金”,切实资助和扶持贫困家庭学生。把加强师德教育和学术道德教育及教学技能培训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全力打造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十一五”期间,残疾儿童入学率达85%以上。

推进人才强区。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大力培养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着力建设高素质的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五支队伍,为实现全省经济强区和文化大区的目标提供坚实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创新用人机制,以顾问、兼职、项目合作、接受挂靠等形式,促进人才合理有序流动。抓好全区人才资源普查工作,“十一五”期间,建立西湖区高层次人才服务团。充分发挥企业作为人才开发主体作用,在文化、科技等领域重点选就一批领军人才,逐步形成年龄梯次合理、专业分布均衡、整体素质优良的人才结构。完善对人才能力和实绩的评定考核机制,“十一五”期间,成立区人才评价推荐中心。积极创建以人为本,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创造的人文环境,大力培育创业文化,宣传创业典型,拓宽创业领域,努力形成“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的氛围,大力弘扬“井冈山精神”和“八一精神”,努力塑造不畏艰难、敢闯敢冒、诚信友爱、百折不挠的西湖创业精神。完善创业服务体系,大幅度提高小额贷款的发放规模,在资金上鼓励失业人员创业。“十一五”期间,成立中小企业创业服务中心,设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在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方面支持创业。

五、“十一五”期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项目

突出重大项目对西湖发展的支撑作用,以项目拉动经济增长,以项目提升人民生活品质,以项目促进各项任务完成,以项目确保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谋划好、组织好、建设好重大项目,落实项目责任制,促进项目按时开工,早日投产见效。按照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结合我区实际,经过认真筛选和论证,初步确定“十一五”期间重大建设项目102个,总投资172亿元,项目分为六类:

(一)工业:2项,需投资301650万元;

(二)农业:4项,需投资1810万元;

(三)商贸旅游:35项,需投资976680万元;

(四)基础设施建设:24项,需投资238390万元;

(五)社会事业:19项,需投资23426万元;

(六)其他:18项,需投资179880万元;

(具体项目详见附表)

六、“十一五”期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措施

(一)深化改革,进一步创新体制。优化行政审批服务措施,实行电子政务,推进依法行政和政务公开,建立施政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健全各种预警和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和防范风险的能力;深化绩效管理考核制度,进一步提高机关工作效率和公务员队伍整体素质;健全公共财政体制,完善国库集中收付、收支两条线、政府采购等制度,推行部门预算改革,完善预算决策和绩效评价机制,集中财力办大事;拓宽投资渠道,形成社会资本广泛参与投资的新机制。

(二)扩大开放,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坚持以大开放统揽全局,依托资源优势,有效地激发和聚集民间资本,运用市场机制,大胆地把外资引进来,让企业走出去,让产品走出去;把人才引进来,让城乡富余劳动力走出去。提高对外开放水平,采取多种方式,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开展招商引资,扩大招商引资规模,促进资源、资本、劳动、技术等生产要素优化组合。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加速开发优势资源,培育壮大主导产业。

  (三)强化行政,发挥政府综合协调职能。切实转变政府职能,规范政府行为,严格依法行政,按规划办事,本着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为民分忧解困的目的,充分发挥政府组织、指导、协调、服务职能,结合实际,加强产业政策研究,制定相应的产业布局、科技文化、教育卫生、人口流动等相互支持、相互配套的政策措施,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四)转变观念,进一步创优发展环境。牢固树立环境是“第一要素”的理念,把环境作为竞争力来培育,作为生产力来发展,营造良好的投资创业环境。要营造开明开放的政策环境,放宽市场准入限制。要营造公正文明的法制环境,从制度上、机制上规范执法管理方式和程序,切实做到政府部门依法行政、执法机关公正执法、企业依法经营、社会事务依法管理。要营造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改进工作作风,完善“一站式”、代理制等服务方式,对企业服务实行零距离,对企业经营实现零干扰,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经营成本。要营造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实施“诚信立区”战略,深入开展企业、公民、政府三大信用工程创建活动,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提高市民素质,打造“信用西湖”。

七、2020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展望

在实现“十一五”目标的基础上,力争再用十年的时间,即到2020年人均gdp再翻一番,把“富民强区”的目标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即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物资更加丰富、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全面小康社会。同时,还要把我区建设成为一个现代型、开放型、生态型的旅居城区。

文档附件:
“十一五”重大项目表.xls
手机扫码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