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政府信息公开平台>部门信息公开>西湖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规划信息
分享到:
索引号: A25010-7092-9266-4837-8466-3199 主题分类:
发布机构: 西湖区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生成日期: 2018-02-08
文件编号: 有效性: 有效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西湖区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十一五“规划纲要执行情况的总结报告
  • 浏览量:
  • 字体【      】

西湖区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十一

五“规划纲要执行情况的总结报告

《南昌市西湖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个中长期发展规划。今年是执行我区十一五规划纲要的第三年,现时间已过将近一半,两年半以来,我局坚持“就业优先”发展战略,紧紧围绕我就业、再就业和社保工作的重点,以“建一流队伍,树一流形象,创一流业绩”为目标,以推进政策落实为主线,以完善工作机制为手段,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积极实施民心工程,突出工作亮点,解决工作难点,各项工作呈现出又好又快发展态势。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我区各项就业和社会保障指标均超额完成任务。“两个确保”分别达到10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服务手段向网络信息化转变,我区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得到了蓬勃发展。多次获得省、市再就业先进单位、连续6年获得全市劳动保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连续9年获得全省社会保险先进单位荣誉称号。2006年还获得国家四部委(劳动部、公安部、人事部、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授予的2006年度清理整顿劳动力市场工作先进单位。

就业形势保持基本稳定。截止20086月底,全区共登记下岗失业人员10457人,近三年来,全区累计新增就业人员37329人,其中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14655人。“两个确保”分别达到10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保持了西湖就业再就业局势稳定,实现了就业总量稳步增长。社会保障事业取得长足发展。确保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和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成果继续得到巩固,各项保险制度改革稳步推进,社会保险覆盖面继续扩大,保障能力明显增强。截止20086月底,全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失业保险人数分别达到6309人、4.5万人、11150人和11150人、5800人。养老保险基金收入6284万元,支出11648万元;工伤保险基金收入229万元,支出46万元;生育保险基金收入169万元,支出66万元;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基金收入609万元;支出117万元;失业保险基金收入242.1万元。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进展顺利。深入开展桃花镇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摸底测算,认真解决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研究探索并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各项工作均进一步得到了完善。

现将我局执行《南昌市西湖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主要做法

1、抓扩大就业,构建政府促进就业的责任体系。近年来,我区在全市率先建立以净增就业岗位、下岗职工再就业、安置就业困难群体为主要内容的扩大就业责任体系,年初由政府区长与各责任单位和系统负责人签订责任状,纳入全年绩效考评的重要内容。要求全区各单位一把手负责,形成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工作机制。

2、抓资金落实,打牢促进就业政策的基础。我区建立促进就业资金专户以来,累计筹集1611万元,使用1231.1万元,其中发放社保补贴78.34万元,岗位补贴187.64万元,就业服务(免费职业介绍和免费职业培训)补贴168.34万元。有1.9万人(次)下岗失业人员享受到各项优惠政策。为1.5万余人办理失业证,为9532人办理再就业优惠证。共发放小额贷款3956万元,到期还贷率为98%,直接扶持和带动下岗失业人员2441人(次)再就业。

3、抓构建载体,打造社区就业的新亮点。为把劳动保障工作逐步向社区延伸和拓展,构筑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的劳动和社会保障管理服务体系,我们按照“一所、一站、一队、一室”的服务模式,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地在全区11个镇(街道)和101个社区建立了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和社区劳动保障服务室,做到了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制度和工作 “六个到位”。在此基础上,参照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编制标准配备工作人员,已到位专(兼)职人员127人。为确保各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工作的开展,我们累计投入了600余万元专项经费。自街道劳动保障平台工作开展以来,我们于2002年建立了全省第一家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西湖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2006年在系马桩街道成立了劳动就业维权站,在丁公路街道成立了外来务工人员关爱中心。另外,工作中还不断创新思路,推出了一系列的特色工作,如2005年在建设桥社区打造了全市第一个“充分就业”社区;在广润门街道开通了全省第一条劳动保障服务热线16820033;在绳金塔街道开通了全市第一个劳动保障短信服务平台等,深受百姓欢迎。

按照街道、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及“四化”工作要求,我们大力推行信息化、人性化服务,2006年,广润门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还被评为全省劳动保障优秀服务窗口。在四化建设中,我们的网络化建设做到了省、市、街道“三级劳动保障联网”;数字化建设做到了劳动保障各项工作通过创建数据库、建立工作台帐用数字的形式直观地表现出来;信息化建设做到了开展的各项工作及时通过信息得以体现;人性化建设做到了“四个面向服务”(面向就业困难群体、提供就业援助服务;面向老年人、残疾人,提供爱心服务,面向全体居民,提供便民利民服务;面向辖区单位,提供社会服务)。

4、抓就业服务,探索再就业援助的新途径。每年元旦、春节期间,我们都集中开展了“再就业援助月”系列活动。为全区尚未就业的就业困难人员提供送政策、送服务、送岗位、送补贴等一系列再就业援助。并积极开展了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和帮扶“零就业家庭”就业等活动。2006年为积极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我们在全市率先成立了创建充分就业社区领导小组并将机构延伸到街道社区,同时,利用每周六休息时间下到20个社区连续举办了20场西湖区“就业在你身边”系列创建充分就业社区专场招聘会。20075月至10月,为彻底“消灭“零就业家庭,打造充分就业社区,解决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难问题,在11个街道(镇)35个社区开展了2007年西湖区“情系零就业,创建和谐就业社区专场招聘会活动64场。2008年我区全民创业服务年的主题,拟从5-9月,在11个街道(镇)举办“情系民生,和谐创业”系列招聘活动共22场,截至目前已举办11场,招聘规模之大,时间延续之长在全市各县区同类活动中都是较少的。06年我们在创建的30个充分就业社区中经市验收22个,06年我们在创建的35个充分就业社区中经市验收44个,近年来,我区共279户“零就业家庭”已完成至少安排一人就业,2400余名下岗失业人员也在社区实现了就业再就业。

5、抓培训工作,建立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提高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加强对职业技能培训的规划和管理,对全区的职业培训工作进行统一安排、调度和管理;加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充分结合就业、创业需求确定培训项目,以达到培训促进就业,创业带动就业的目的。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计划,对重点项目所需的高技能人才实行重点培养和政策倾斜;将小额贷款与创业项目评估、推介和创业培训有效结合,提高创业成功率和贷款利用率;创新培训形式,拓展培训对象;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工作,进一步完善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采取“订单培训”等方法建立企业、劳动者、培训机构“三位一体”的培训模式。

6、抓贯彻落实,推进小额担保贷款工作稳步开展。小额担保贷款是党和政府扶持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的一项优惠政策,也是我区的一项民心工程。为将这一优惠政策落到实处,为符合条件,自主创业的下岗职工、退伍军人、大中专毕业生提供贴息贷款,我局认真做好以下几项工作:1、规范操作行为,严格按照“个人申请、社区推荐、资格审查、中心担保、银行核贷”的工作程序发放小额贷款;2、加强贷前审查,严格审核把关,对贷款使用过程全程跟踪,并积极做好贷款催收工作,有效地提高了贷款的使用效果;3、工作中大胆创新,对项目好,信誉好,本区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担保的,小额贷款放贷额度全部放宽到最高5万元,放款力度之大居全市之首。4、扶持创业典型,促进创业就业。

7、抓开拓创新,在人本服务上下功夫。劳动就业服务管理局为方便群众办事,提升服务水平,促进我区就业工作再上新台阶,于2008614日开通了南昌西湖劳动就业网(网址:www.ncxhjy.cn)。这是全市首家区县级劳动就业网站,是全区广大干部群众了解西湖劳动就业工作的一个重要窗口,更是服务百姓的重要平台。广润门劳保所为辖区居民开设24小时社区服务快捷通,目前已接受近百人次问询,帮助50多名居民解决就业和社保问题。丁公路劳保所采取“放权、落实、跟踪、还贷”服务方式,加大小额贷款力度。南浦劳保所开展向“零就业家庭劳动力”、“4050”人员、下岗失业人员和城市低保人员等就业困难对象“送政策、送服务、送岗位、送补贴、送温暖”活动。十字街劳保所搭建心理援助平台,缓解社会矛盾。南站劳保所创办“南站街道手拉手创业家园”。桃源劳保所建立创业就业示范街等。

8、抓指纹认定,巩固养老金确保发放和社会化发放成果。目前,全区6309名离退休人员,通过社会化发放养老金3043万元,发放率达100%。同时,全面启用了指纹认定系统,确保了发放的准确性,堵住虚报冒领养老金“黑洞”。逐步做实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改革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建立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缩小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退休费水平的差距。

9、抓扩面征缴,全力实现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全覆盖。不断完善城镇基本医疗保障政策和管理,建立健全运行保障机制,加快城镇医疗救助制度建设,进一步规范补充医疗保险,构建以基本医疗保障为主体,以保障大病风险为重点,兼顾多层次需求的医疗保障体系,逐步扩大基本医疗保障覆盖范围。努力实现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全覆盖,基本实现“小病及时治疗,慢性病及时防治,大病及时求助”的目标。

10、抓机制构建,开展好失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工作。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征占农村土地的情况越来越多,出现大量失地农民。解决失地农民出路问题,关键要构筑一条“以土地换保障,以保障促进就业,以就业带动经济”的一个长效保障机制。我局成立联合调查组,对桃花镇土地征用状况和经济收入情况进行了深入普查摸底与测算,并到江苏、浙江等地考察学习。在此基础上,起草了《西湖区失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暂行办法(试行)》。此次摸底测算,桃花镇农民有13058人、应缴纳养老保险费4.74亿、应缴纳医疗保险费1.89亿(桃花镇水厂以南农民有10791人、应缴纳养老保险费3.90亿、应缴纳医疗保险费1.60亿);桃花镇非农民有5046人、应缴纳养老保险费1.81亿、应缴纳医疗保险费0.73亿(桃花镇水厂以南非农民有3854人、应缴纳养老保险费1.25亿、应缴纳医疗保险费0.50亿)。待这些失地农民办理农转非手续后,我局将根据洪府厅发【2006123号《南昌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南昌市被征收(用)土地农民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暂行办法的通知》文件精神,及时为他们办理失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一些不确定的因素使劳动保障工作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就业方面)

一是下岗失业人员的思想观念有待转变。有的在家坐等企业、政府安排就业,有的依靠政府每月给予的低保金,而不肯主动到市场求职;有的对就业条件要求较高,但本身素质距市场需求又相差甚远等。

二是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从企业需求方面来看,虽通过各类培训培养了一批掌握一技之长的人员,但大部分求职人员与企业素质要求仍然不能完全吻合,造成了“就业难”;从应聘者择业意向方面来看,部分招工明显困难的行业普遍存在着工作时间较长、工作量大、工资相对较低等问题,致使不少本地求职人员望而却步(如纺织服装业及餐饮业),加上不少求职人员盲目追求轻松、高薪、近距离的工作单位和岗位,致使自己长期处于滞留状态难以就业。另外,由于个别个体私营企业劳动保障措施欠缺、不注重劳动环境的改善以及押金等问题使求职人员在应聘过程中顾虑重重,影响了招聘岗位的满足,同时也造成了从业人员队伍的不稳定状态,人为地加重了“招工难”。

三是小额贷款和失业保险基金征缴任务趋于“饱和”。随着近几年该政策的全面落实和享受政策对象的减少,未来小额贷款任务的完成将举步维艰。另外,我区已将符合缴纳失业保险的财政拨款事业单位全部纳入,没有增长空间,失业保险基金征缴已经饱和,基金征缴工作的难度将越来越大。与此同时,新政策、文件地传达不及时甚至滞后,各种统计报表数量繁杂且对应口径不一致严重影响了就业再就业工作的落实和延续性。

四是劳动保障协管员队伍不够稳定。由于协管员工资待遇偏低,特别不能享受与城镇职工同等待遇的社会保险,导致部分协管员工作积极性不高,出现协管员频繁辞职甚至上访等现象。

五是劳动保障队伍建设严重滞后。近年劳动保障工作范围增加很快,涉及就业培训、社会保障、劳动关系协调等方面,原有的人员编制已远远不能承受当前的工作量。

(社保方面)

一是基金缺口大的问题。随着近几年连续调待,以及区内企业人员的不断减少,造成社保征缴难度大,预计今年社保基金缺口在4800万左右。

二是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下降的问题。报销程序的繁琐导致今年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下降。如居民医保计算机系统运行不通畅,目前已不能刷卡看病,只能被动地采用临时性手工结算办法进行报销;方案规定过于繁杂,参保居民难以理解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居民的参保积极性。

(劳动维权方面)

一是劳动仲裁法实施后,案件急增,导致压力过大。随着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相继出台、大力宣传和实施,劳动者的劳动维权意识大大提高,劳动争议案件数量呈大幅增加之势。据统计,今年我区1—5月底共受理劳动争议案件19件,比去年同期6件增长高达270%,在人员少,机制不健全,无办案经费来源的情况下,案件的增多无形中给我区劳动争议仲裁部门的工作带来了巨大压力。

二是工伤赔偿案件日益增多,处理难度大。目前的处理过程(工伤认定、伤残鉴定、仲裁程序、执行程序)等要求十分规范,处理时间长,工伤出现后,老板要么不管不问,要么支付部分住院费后一走了之,很多情况下,伤者又无力支付高额的医疗费用,要求得到医疗费心情非常迫切,处理类似案件,难度非常大。

三、今后的工作任务和措施

下一步,我们将本着“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统筹兼顾、创造条件、积极有序、办好实事”的原则,继续实施民生工程,突出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就业问题和社保问题。

1、坚定不移地把加快发展作为解决就业再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来抓。我们将抓住全区上下大力发展经济这一良机,努力挖掘区域内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的岗位,尤其是挖掘适合“4050”人员就业的公益性岗位。重点做好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新增劳动力的就业服务指导工作,加大对各类企业安置的政策扶持力度,建立特困帮扶的长效机制,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就业,尤其在改善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环境上下功夫,探索建立信用社区,创业培训与小额担保贷款联动机制,加大就业和再就业培训力度,为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者创造条件。建立就业与失业保险,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联动机制,促进和帮助享受失业保险、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相关人员尽快实现就业。重点建立“五送”长效机制:送政策、送岗位、送技能、送服务、送温暖,通过“五送”活动,实现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五送”到位,真正实现制度化、经常化。

2、进一步加大再就业政策的宣传和落实力度。全面贯彻落实全国、省市再就业工作会议精神,严格执行中央、省市出台的各项再就业扶持政策,发挥税费减免、小额担保贷款、困难人员就业援助、再就业基地以及公益性岗位的扶持作用,定期召开再就业领导小组会议,通报、协调各部门扶持政策的落实情况,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并在全区范围内大规模地组织开展就业再就业宣传活动,通过开展就业再就业政策咨询、摆放宣传展版、发放宣传资料、悬挂标语横幅、接受群众咨询等活动形式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宣传氛围。此外,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宣传再就业先进典型,带动一大批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自主创业,鼓励各类企业吸纳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

3、进一步加大就业服务力度,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以区劳动就业服务中心为纽带,辐射全区各劳动保障服务机构的公共服务平台,开展送政策、送岗位、送技能、送服务活动,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形成统一的公共服务模式,为劳动者提供就业咨询、就业培训、就业岗位信息服务和社区公益性岗位开发、社会保险办理等“一站式”服务,结合居民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开发就业岗位,挖掘社区就业潜力,继续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大力开展技能培训,根据市场需求及趋势组织好岗位技能对接专项服务活动。将充分利用省市职业培训教育资源,由我区组织人员,参加省市组织的再就业培训,进一步提高就业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形成以培训促进创业,以创业促进就业的良性机制。

4、发挥综合职能部门的优势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下岗失业人员。立足我区实际,全面建立空岗报告制度。努力开辟交通协管、市场管理、物业管理、道路养护、市政设施管理、环卫保洁等公益性岗位,由政府统一购买、统一安置、统一管理。

5、以劳动协管员星级评定为契机,抓好劳动保障机构工作素质建设。在已举办的工作人员素质培训的基础上,重点抓好社区劳动保障协管员星级评定工作,以星级评定进一步提高我区劳动保障协管员整体素质,激发广大协管员奋发向上,爱岗敬业,与人为本工作热情,提升在新时期下的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在提高服务质量上下功夫,在创新工作上下功夫,积极完成工作目标任务。

6、把建立保险制度规范化、资金来源多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险体系作为头等大事来抓。

(1)依托政策,加大征缴力度。针对部分有能力企业参保与缴费不同步,长期拖欠保费,影响基金正常运转的情况,我们将加大征缴力度,对缴费单位进行分类重点指导,掌握有效费源,提高基金保障能力。把社会保险费征缴纳入绩效考评,使企业由被动缴费转为主动缴费,扩大覆盖面、提高收缴率,适应逐步发展的社会保险的需要。

(2)保障覆盖面有待进一步扩大。虽然全区多项社会保障制度设计中已实现了全覆盖,但还没有做到应保尽保,城镇基本养老的覆盖扩面任务还非常艰巨。农村社会保险制度建设滞后,依靠土地和子女供养的传统养老制度已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农民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养老保险制度。

西湖区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2008年7月4日

手机扫码浏览